少年壮志不言愁

  • 人物访谈 | 2023-08-29 15:04:13 | 来源:中报法网 | 李法明
  • 0

    少年壮志不言愁

    文/李法明

      少年时代的写作,得益于我对古今中外大量连环画册和全国13校《作文通讯》的好奇包括如饥似渴的阅读,使我很早就步入了神秘而难以究底的广深的知识殿堂。而父亲对我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热心支持,使我在同龄人中的同学中很快拥有了一大部分有助于我在写作方面的文学读物,那个年月,我常常被《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和《辽宁青年》中的有关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细节的描写和抒情所陶醉和神往。八岁那年,我走进学校,开始了小学五年的学习读书生活。 最初的语文老师是本村的邢邵梅老师,当时她是一位军人的妻子,讲课非常认真,他对我非常关心,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尤其是读拼音和默写生字词方面很讲究方法,讲课灵活,方式新颖,寓教于乐。因此,我在小学阶段就对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加上业余时间广泛阅读各种课外读物后,进步更快了。另一位语文老师是李荣远,李老师讲课很有磁力,每位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衣着朴实、合体,容光焕发,精力充沛,讲课抑扬顿挫,讲课与当堂巩固作业结合,课后布置好当天的作业,要求放学回家后必须在当天晚上完成,第二天上课,上交和检查每名学生的作业落实情况,而后讲评作业,对每名学生在讲课之前指出下次做作业时要避免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作文训练方面。两位老师还将我的数篇写的好的命题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语文课目的读写积极性,使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在小学学习阶段保持良好以上。

      升入初中后,由于我在小学阶段打下了良好的语文方面的基础,对各年级课本中的古今中外诗词和各类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古文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尤其是对抒情性文章的无比热爱,使我在少年阶段就培养起了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强烈的美好情感。随着学习课目的增加和知识的加深及父亲常年靠药物维持哮喘病的家庭状况对我的心灵上的刻骨铭心的影响,当时,我隐隐约约感到了成为一名作家、文学家的遥远与艰难程度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想让自己创作的文章变成铅字那也是很难很难的事。背课文和写作是两码事,背的好和快是记忆力加方法的结果,而文学创作是灵感的冲动,知识积累感悟到一定程度,不吐不快的心灵感应。学习很好的人不一定日后成为一名作家,而不学习且学习不好的人,更不会有成为文学家、学者、专家的那一天,因此,学习是一项长期甚至毕生为之努力的脑力劳动,而文学作品的问世,则是学习之后的知识成果的结晶。初中阶段,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我对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山菊花》、《岳飞传》等文学名著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些从图书馆借来的大部头文学名著,得益于我当时的同班同学、同样酷爱求学的李国远的无私帮助。

      高中学习阶段,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本家二哥、退伍军人、原昆明军区某部政治处报道组长李长民因在外地工作,将家里的钥匙就交给了我保管。期间,二哥从部队退伍后,寄到家乡来的《中国青年》、《山西青年》等上百种杂志及大量书报,成了我每周从学校步行十公里左右回到二哥家必选的课外文学读物。,并且自费订了《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逐渐开阔了我的知识视野,也在养成的坚持记日记和写读书心得的良好学习作风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知识收获,锻炼了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思维能力。并且在高中语文老师陈悦书、刘相奎等老师的热心引导和鼓励下,每学期参与策划的班级黑板报专栏中,逐步学会了独立和合作策划、设计、组织文字及图案的初步能力。

      1986年6月,我高中毕业后,因家庭已没有条件供我继续学业,经过一篇题为《赵庄村将走向何处》的3000多字的文章,在时任本村支部书记李长庆的热心推荐下,我很快被录用为负责本村村“两委”新村规划和团支部工作的村干部。

      高三毕业前夕,收音机里传出的中越自卫还击战中老山前线的战斗英雄冒着越军的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感人事迹,极大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这也成了我“好男儿志在四方”,立足军营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

      1986年初冬的一个寒风萧萧的下午,我洒泪告别了家乡父老乡亲,乘着黎明南去的隆隆列车,入伍到了原大军区驻河南省境内的一座绿色的军营,开始了我的部队生活。在部队服现役的六个多年头里,我先后经历了步兵、炮兵、后勤兵、机关兵期间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无论是从事业余文学创作,还是从事部队专职新闻报道采写工作,我都在不遗余力地坚持着高尚而伟大的国家文化事业。

      新兵连训练接近尾声,我在集团军举行的河南方庄军事大比武十几天的时间里,在连长张志洪、指导员别传怀等领导的热心支持下,我在担任团政治处举办的《战地报》和战地之声战地报道员期间,共供稿20多篇,因成绩显著,被评为团“优秀报道员”。而为期一年半的师后勤部农场期间的水稻育苗和鱼塘看管艰苦的部队生活时光,极大地磨砺了我在高强度劳动工作之余,克服困难,仍然坚持业余文学创作的毅力和心志。

      在大军区和集团军举行的阵容强大、杀声震天军事大比武的部队工作时光中,在那环境异常艰苦,狂风大作时吹得野外绿色帐篷拔地而起、东倒西歪依然坚持采写连队战地新闻稿件淋漓尽致的情景中,在那严冬时节以冰雪化水洗脸,趴卧在冰冷地铺上仍然坚持创作的恶裂环境中,我深深地感到了创业的异常艰难和成功的无限奋斗乐趣。

      在部队服现役六年多,我创作采写的200多篇文学、新闻稿件,相继被军地10多家文学、新闻单位采用,并圆满地完成了由山东省作家协会《黄河诗报》社举办的文学类诗歌函授专业、由中央军委《解放军报》社和原大军区《前卫报》社新闻中心举办的新闻函授专业为期一年的系统学习,在部队党委领导的热心支持下,参加了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专业的实习采编工作,在部队师政治部宣传科、团政治处多次举办的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担任驻地军民共建小组负责人的工作中,与战友合编的《双拥故事集》也在河南省军区、《中国旅游报》、《前卫报》、《河南日报》、《青年导报》《郑州晚报》、《郑州法制报》、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军地报刊电台推广、宣传。1987年4月新兵连训练结束考核阶段,我因采写战地新闻成绩显著,被团政治处评为优秀报道员,并授予连嘉奖荣誉。1989年11月我因新闻报道工作成绩显著,在教导员刘前明等领导的热心支持下,被调到师直高炮营新闻报道组担任报道组长。1990年入党并荣立个人三等功。先后两次担任集团军在河南省方庄军事大比武和原大军区在山东省潍坊举行的军事大比武中担任战地新闻报道骨干期间,协助部队机关圆满完成了政治工作期间的新闻采访任务。其中1992年由我培训的新闻报道骨干徐光华在部队因常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成绩显著,转业后现已成为一位国家政法战线上出色的政治工作领导。

    本文作者、中年作家诗人李法明简介——

    中年作家诗人李法明近照

      李法明现为:中外诗人注册会员。曾用名李发明。山东省泰安市人。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专科法律事务专业和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现任世界华人联盟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副总裁、中国财经杂志社副总编,中加文学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副秘书长,中央电视台《我的美丽乡村》栏目外联部主任,中央电视台CCTV 中国名人大数据库《名人辞典》编委会特邀顾问兼外联部主任,新时代拥军爱警公益万里行活动组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智库调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职业人才技能认证中心高级行政管理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人社部中商联企业运营管理高级技师,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智库专家,中国社会经济决策咨询中心职业教育研究所全媒体运营师(高级),《作家报》经管部主任、专刊《拥军爱警》责任主编、专刊《学术调研》总策划兼执行总编,国普网拥军爱警频道副总监,军创网文化总监,情怀文学网事业发展部执行主任,《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济南分会主席等职。

      作家、诗人,著名社会活动家、品牌战略策划专家,资深媒体人,国家大型报刊书籍网络策划人;先后参编、编纂、策划出版发行了《齐鲁英雄谱》《齐鲁英杰》《山东文学》杂志特刊、《供求报》专刊、《希望之星》专集、《当代作品精选》专集,《作家报》专刊《艺术世界》《书画世界》《导合全胜路》特刊等。在《中外诗人》、《作家报》、《学术调研》、《青年文学家》杂志等发表了个人作品专辑。

    主编:田建海  编辑:袁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报法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www.zbgfw.cn  |  中报法网  |  联系电话:010-5335296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2021009060号-1
    • 主管单位:中报国际法律咨询中心   主办单位:中报法网编委会  投稿邮箱:zbgf666@163.com
    • 技术支持:华夏融媒国际文化中心